还能给地球做体检?
“通过对地球气候进行体检,我们发现这颗星球‘健康水平下降了’。”9月8日,中国365bet备用官网_365手机安全卫士下载_bat365官网登录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服务首席专家朱定真在“科普中国智库2022年专题活动——应急科普创新发展论坛”上解读了一份“地球气候体检报告”。
原来,现在的地球不仅“长期低烧”“血压不稳定”,患疑难杂症的频率也在不断增加。“全球气候延续长期变暖的趋势,且正在以比历史记录上的任何时候都要快的速度发生着变化,违反自然韵律的极端天气越来越多。”朱定真介绍,小概率事件的频发,让我们面临更热、更旱、更涝的未来。
对于人类而言,地球没有我们想象得那样慷慨富裕。“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都能使气候发生变化,人类活动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朱定真预计,21世纪全球将持续变暖,极端事件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和范围都将增加。
对此,朱定真坦言,极端天气不仅直接导致严重的传统灾害,还会引发能源短缺、停网、损毁文物、影响物流供应链等多种次生和衍生灾害;与此同时,应急科普也须积极应对防灾减灾、公众教育和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等新需求。
“‘御敌’于成灾之前十分重要,减轻承载体的脆弱性,减少承载体的暴露度,还要对致灾因子进行分析研判。”朱定真指出,要向影响预报、风险预警转型,不仅要告知“雨会下多大”,还要告知“哪些地方可能会有积水”。
这场由中国科普研究所主办、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应急科普专委会承办的会议,主要围绕应急科普创新发展主题,与会专家围绕应急科普热点难点进行主旨报告,内容涵盖安全素质提升、校园防灾减灾教育、应急科普宣传对策、应急消防科普等,为助力应急科普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启示。与会专家纷纷呼吁,要加强应急科普能力。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闪淳昌以澳门经受超强台风“山竹”的严峻考验等生动案例说明,提高公众的忧患意识,普及灾害中自救和互救常识,是减少突发事件发生概率及伤亡损失的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
中国地震局原副局长何永年通过因掌握应急避险知识技能而成功自救互救的生动事例强调,要唤醒和提高防灾减灾意识,防灾减灾知识和相关技能的普及是减轻灾害的重要环节,也是灾害来临时应急救助的重要方面。
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挺认为,应急科普既是应急管理、安全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未来科普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还谈到火山喷发造成的崩塌、地震、海啸、冲击波和产生的熔岩流、碎屑流、泥石流、火山灰等,对生态环境、建筑以及生命财产会造成很大破坏,他建议大众应掌握相关应急科普常识,以有效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应急管理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2021年,全国年均因自然灾害死亡失踪人数、倒塌房屋数量和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重,较2000—2012年均值分别下降87.2%、87.4%和61.7%。当灾难来临时,应急科普哪怕让以上数字降低了0.01个百分点,背后就是无数鲜活生命的绽放和无数家庭的完好。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闪淳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