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获悉,“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产多系列遥感卫星历史资料再定标技术”项目完成了时间跨度30年,涵盖气象、海洋、资源、高分、环境等5个系列27颗国产遥感卫星55台遥感仪器的历史资料再定标,生成一套国产多系列遥感卫星历史资料再定标数据集,包含基础辐射历史数据集13个、典型产品专题数据集9个。 项目由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牵头,于日前通过科技部绩效评价,并被评为优秀等级。项目首次实现国内气象、海洋、资源三大卫星遥感数据中心联合,并吸引了其他15家国内遥感专业研究单位、遥感仪器研制单位、国家计量标准机构共同参与。 自1988年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发射以来,国产遥感卫星观测时间跨度已超30年。在这30多年的观测时段内,因卫星换代或载荷升级,卫星遥感监测的新旧观测数据在精度、稳定度等核心定量指标方面出现时空分布参差不齐、无法满足气候和环境变化长时间序列研究的要求等问题,亟需突破卫星历史资料再处理关键技术,该项目旨在解决这一难题。 项目负责人、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张鹏表示,该项目的标志性创新成果攻克了国产遥感卫星在轨定标和历史资料再定标的溯源瓶颈,建立了长时间序列、多谱段、宽动态、多尺度的辐射参考基准数据库,首次实现了国产多系列遥感卫星辐射基准的统一,有效弥补了国际通用基准场在中国区域的空白;项目首次建成我国国产遥感卫星基础气候数据集,资料精度和稳定度指标达到国际同类遥感仪器的先进水平。 此外,项目还突破了国产遥感卫星历史资料再定位与再定标技术,构建了高精度几何定位回算和修复模型,发展了全链路定标物理仿真与异常诊断模型,构建了跨平台全寿命历史资料质量诊断分析与订正系统。 据悉,项目成果不仅可为气候变化机理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促进我国遥感卫星气候应用能力提升,还可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评估能力,助推气象预报预测水平提升。 目前,项目成果已在数值天气预报、全球资料再分析、全球气候环境灾害监测等国家级业务中实现应用;同时在全球生态遥感年报、海洋环境监测、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和2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开展了大量的应用示范和推广,取得了显着的社会经济效益。 (作者:王美丽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