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在二十四节气中排行第三。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345°,一般为每年公历的3月5日、6日或7日。 惊蛰又名“启蛰”,西汉时,人们为了避开汉景帝刘启的名讳,改为“惊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云:“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地下越冬的蛰虫,故为惊蛰。 草木复苏、万物始生。古人认为是春雷唤醒新的生命,让他们悄然破土而出,但其实渐渐回暖的气温才是使得他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
惊蛰,在二十四节气中排行第三。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345°,一般为每年公历的3月5日、6日或7日。
惊蛰又名“启蛰”,西汉时,人们为了避开汉景帝刘启的名讳,改为“惊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云:“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地下越冬的蛰虫,故为惊蛰。
草木复苏、万物始生。古人认为是春雷唤醒新的生命,让他们悄然破土而出,但其实渐渐回暖的气温才是使得他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惊蛰分为三候,是个有色有声的时节。初候“桃始华”。桃花鼓蕾,含苞待放,“初桃丽新采,照地吐其芳”,桃枝间开始缀上点点红粉妆,染上淡淡桃花香。
二候“仓庚鸣”。仓庚即为黄鹂,也被称为“告春鸟”,“春日载阳,有鸣仓庚”,黄鹂叫声婉转清脆,最早感知到春天来到的气息,迎着融融春光,在枝间尽情地鸣叫。
三候“鹰化为鸠”。鹰开始躲起来繁育后代,而原本蛰伏的鸠鸟渐渐多了起来,鸣叫求偶,被古人误以为是鹰变成了鸠。
惊蛰前后,气温回升迅速,雨水慢慢增多,春姑娘加快了步子,赶着将寒冷的日子撵走。我国除东北、西北地区,大部分地区惊蛰期间平均气温达0℃以上。华南、东南部长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气温稳定在12℃以上,到处已是风和日丽、暖意融融。
九九艳阳天,惊蛰万物苏。因为气温升高,日照时间变长,所以“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唱的正是惊蛰前后阳光和煦的好日子。不过,惊蛰时节昼夜温差拉大,有时一天仿佛经历了两个季节,要随着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春雷响,万物长。自古以来,农耕与节气息息相关,而惊蛰正是春耕开始的信号。这一时期,江淮地区小麦拔节抽穗,蔬菜长苗,果树萌芽开花,花卉播种育苗。正如农谚“到了惊蛰节,耕地不能歇”所说,各家各户都要忙着春耕春播,哪里还得闲。
这一时期,气温升高快,华南华北等地要谨防春旱露头。江南地区低温阴雨天气较多,要注意早稻烂秧现象。此时,各种昆虫蠢蠢欲动,还要做好病虫害防范。
惊蛰的花信风为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
惊蛰时节的桃花,北方或许还打着花苞,南方则在山野间开成了烂漫花海。“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惊艳了春天的代表花。
棣棠花开时,满枝金黄色的小花,一朵朵点缀在绿叶之上,格外夺目,好像星辰落入凡间,一派金光灿灿的景象。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蔷薇是爬藤落叶植物,柔韧顽强,可以装点田园篱落,花色有乳白、鹅黄、金黄、粉红、大红等,拥簇成团,甚是美丽。
惊蛰万物萌苏,天地雷动。人们为了祈求美好生活,会利用这个时机给鼓蒙上新的鼓皮,来表达对雷神的感谢,令大地万物复苏,人们也可以开始抓紧播种粮食了。
惊蛰有吃梨的习俗。一方面这一时节气温升高,比较干燥,吃梨有滋阴清肺的功效;另一方面,梨同“离”谐音,惊蛰吃梨可以求一个远离害虫、远离灾病的好兆头。
《春晴泛舟》
宋·陆游
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
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策划:苏杰西 文字:张倩 摄影:王军 浙江记者站 制作:李响 设计:丁茜